西红柿小说 > 都市小说 > 刚想艺考你说我跑了半辈子龙套? > 第462章 只是因为,你是一个华夏人!

跟看中陈瑾的未来一样,宝拉在研究了整个好莱坞市场后得出了结论。
漫威的前景也是非常的明朗。
这也是她为什么会全力促进双方合作的原因。
君不见小罗伯特唐尼这种家伙,都能靠着《钢铁侠》咸...
暴雨后的清晨,空气里浮着湿漉漉的泥土味。林晓醒来时,窗外灰白的天光正缓缓爬过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她昨夜抱着那台旧录音机睡在办公室地板上,梦里全是赵奶奶的声音,一遍遍说着“别怕遗忘”。醒来时磁带已停转,屋内寂静如深井。
她轻轻合上录音机盖子,指尖还残留着塑料外壳的凉意。手机震动起来,是苏婷发来的消息:“阿?昨晚第一次开口说话了,三个字??‘要听你’。”后面跟着一段语音。林晓点开,听到极轻极细的一声“林老师”,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带着气音和颤抖,却清晰得让她心头一震。
她立刻拨通视频电话。画面接通后,苏婷站在云南边境讲述站的小院里,身后是几棵挂满经幡的古树。阿?坐在一张矮木凳上,手里攥着一支画笔,眼神安静地望向镜头。她的嘴唇微微动了动,又发出一个音节:“听……你。”
“不是模仿。”苏婷低声说,“她是用喉咙震动在‘唱’那支傣族祈雨调。我们请语言学家分析过,声带使用方式完全不同于普通发声,更像是通过颅骨共鸣把图像记忆转化成了声波。她说她‘看见声音的颜色’,绿色的是风,蓝色的是水,金色的是奶奶。”
林晓眼眶发热。她忽然想起三年前立项时,有位投资人冷笑:“你们做这个,能救一个人吗?”现在她想回答:能,哪怕只是让一个失语的孩子重新连接世界,就够了。
她刚挂断电话,助理小陈急匆匆推门进来,手里抱着一叠文件:“林姐,‘百年声纹计划’第一批采集点名单出来了,全国共一百零八个,涵盖五十六个民族、三百多种方言区。但问题来了??西北戈壁那个站点,当地文化局不同意建讲述舱。”
“为什么?”
“说是‘不符合乡村振兴统一风貌规划’。”小陈苦笑,“他们要把整片区域打造成‘丝路文旅走廊’,所有建筑必须仿唐风格,而我们的讲述舱太‘未来感’了。”
林晓沉默片刻,抓起外套就走:“订最近一趟飞乌鲁木齐的航班。”
飞机穿越云层时,她翻看资料,目光落在“敦煌莫高窟附近牧民口述史”这一项上。这批人世代守护鸣沙山下的草场,掌握着一套以风向判断地下水位的传统经验,近年因生态退化被迫迁居。若再不记录,这些声音将随最后一代老人离去而彻底消失。
抵达当晚,林晓直奔县文化馆。负责人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男人,姓李,态度客气却不松口:“林老师,我理解你们的理想。可上面考核看的是游客增长率、文创收入。你们这设备放那儿,谁来用?牧民连智能手机都不会操作。”
“那就教他们用。”林晓平静地说,“我们可以培训本地青年做声音志愿者,每录入一段有效口述,给五十元补贴。这不是施舍,是尊重他们的知识价值。”
李局长皱眉:“可外形真的不行。游客拍照打卡,背景要是突兀的金属盒子,影响整体美感。”
林晓打开平板,调出一组设计图:“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自然融合型’讲述舱??外壳用夯土与芦苇编织,顶部覆沙植草,太阳能板嵌在仿岩层结构里,远看就像一座风蚀小丘。内部仍是全息降噪系统,不影响采集质量。”
对方盯着图纸看了许久,终于点头:“我可以批试点。但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由本地工匠施工;二是采集内容要同步提供给文旅局,用于景区语音导览。”
“可以。”林晓伸出手,“但导览版本需注明讲述者姓名与部落归属,不得剪辑歪曲原意。”
握手落定,她走出文化馆,夜风卷着细沙扑在脸上。远处沙丘轮廓模糊,像沉睡巨兽的脊背。她忽然掏出手机,给达瓦发了条语音:“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进藏,在纳木错湖边听到的老牧人唱歌吗?他说每一粒沙都记得自己是从哪座山崩落下来的。我现在信了。”
三天后,第一座生态讲述舱在戈壁边缘落成。揭幕仪式上,一位八十多岁的维吾尔族老牧民走进舱内,对着麦克风说了整整四十分钟。翻译事后告诉她,老人讲的是他父亲教他的“沙漠听泉术”??如何趴在地上,用耳朵贴着沙面,分辨不同频率的嗡鸣声来寻找地下暗流。
“他说现在年轻人不信这些了,觉得GPS更准。”苏婷在一旁感慨,“可去年一场沙暴,导航全失效,还是靠他带路才救回三名迷途游客。”
林晓将这段录音标记为“濒危感知系统?Ⅰ级”,并启动专项保护程序。她同时决定调整“百年声纹计划”的技术路线:不再追求高效批量采集,而是采用“深访模式”??每位讲述者至少录制五小时,包含日常对话、情绪波动、身体动作与环境互动的完整声景。
回到北京一周后,她收到中科院寄来的报告。原来自从老船长发现海水异味事件后,研究团队开始系统整理民间海洋感知案例,竟构建出一套“非标感官预警模型”。报告显示,东南沿海多位渔民对台风前兆的描述,与气象卫星数据存在高度相关性,准确率高达89.7%。
“建议将此类经验纳入国家灾害预警辅助体系。”报告末尾写道,“人类感官虽主观,但在某些维度上具备仪器无法替代的敏感度。”
林晓看着这份文件,忽然意识到:“微光档案”早已不只是保存记忆的容器,它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认知工具??用亿万普通人的真实感知,去校准这个越来越依赖数据的世界。
然而风暴也在酝酿。
某晚加班至深夜,她打开邮箱,发现一封来自司法部的函件:一名已故著名作家的家属起诉“回声列车”项目,称其未经授权使用该作家生前公开演讲片段生成AI语音模型,并在一场公益朗诵会上播放,涉嫌侵犯人格权与著作权。
林晓立即调取日志核查,确认该音频确系系统自动收录于十年前一次文学论坛直播,当时未设禁用标识。团队依规进行了脱敏处理且未商用,但仍属程序疏漏。
她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最终决定主动下架所有涉及公众人物的非授权内容,并发布道歉声明。同时提出“双轨授权机制”:凡存世者,须本人电子签授;已逝者,则需直系亲属三人以上联署方可启用声音模型。
此事引发业内激烈争论。有人赞其严谨,也有人嘲讽:“照这么搞,以后连悼词都不敢念了。”
林晓没有辩解。她在内部邮件中写道:“当我们有能力让死者开口时,更要学会克制。真正的尊重,不是让他们永远活着,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被记住。”
风波未平,另一则消息传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知,“微光档案”正式进入非遗评审终选阶段,但需提交一份完整的“文化可持续性评估报告”,重点说明项目如何避免沦为技术奇观或情感消费。
这任务落在林晓肩上。她闭关半月,写下了近十万字的材料,其中一段这样写道:
> “我们常以为遗产是凝固的。可声音的本质是振动,它天生拒绝静止。当一位母亲对孩子说‘早点回家’,这句话三十年后仍能在异乡地铁站响起,触动另一个疲惫的灵魂??这不是复制,是延续。
> 遗产不该只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应像种子,在不同人心中开出不同的花。
> 我们不做永生的幻梦,只愿搭建一座桥:让那些曾被忽略的低语,有机会穿越时间,轻轻拍打未来的门。”
报告提交那天,她顺道去了趟北京儿童医院。那里刚设立了一个“病房讲述角”,专为重病患儿收集人生最初的言语印记。一个小男孩正在录音,声音虚弱却认真:“我喜欢下雨天,因为雨滴敲窗户的声音,像爸爸修车时拧螺丝的节奏……爸爸说,每个坏掉的东西都能修好。”
林晓蹲在他床边听完,轻声问:“你想把这些话留给谁听?”
男孩想了想,笑着说:“留给将来我的孩子。万一我也当不了爸爸,那就留给这个世界吧,让它知道我来过,而且我不怕疼。”
她走出医院时,夕阳正洒满街道。手机响了,是扎西打来的。信号断续,但能听清内容:“林老师,次仁昨天梦见他妈妈了。醒来后他说,风里有她的笑声。我们把那段风声录下来,放进学校广播,每天早上播一遍。孩子们都说,那是草原在说话。”
林晓抬头望着天空,一群候鸟正掠过楼宇之间。
她忽然明白,这项事业最深的意义,并非对抗遗忘,而是证明:即使最微弱的声音,也曾在这世上用力地存在过。
三个月后,“百年声纹计划”第二阶段启动。这一次,目标锁定城市底层劳动者??环卫工、快递员、夜班保安、菜市场摊主……这些人终日穿梭于城市的缝隙,却极少被听见。
林晓亲自带队,在北京朝阳区一个老旧小区设点。第一天,几乎无人问津。直到第七天,一位六十岁的保洁阿姨犹豫着走进讲述舱。她叫王桂兰,独居,儿子在外地打工多年未归。
她对着麦克风坐了很久,才开口:“我每天四点起床,扫这条街二十年了。人都说我invisible(看不见),可我知道,落叶知道我是谁,路灯知道我是谁,凌晨买煎饼的大哥也知道。我们不说多话,但他总给我多加个蛋。”
顿了顿,她笑了:“其实我也不是为了听谁说谢谢。我就想,这街上要是有一天没人扫了,大家会不会想起我?”
录音结束,她走出来,红着眼眶:“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重要。”
这句话像刀子扎进林晓心里。当晚,她修改了项目宣传语:“每一个声音都值得被时代侧耳倾听。”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讲述舱。有个外卖骑手录下送餐途中哼的小调,说那是他女儿最爱听的摇篮曲改编版;一位聋哑修表匠用手语讲述,助手翻译:“时间是有温度的。走得快的手表,是因为主人着急见爱人;走慢的,往往是孤独的人,舍不得让日子太快溜走。”
这些声音被分类归档,部分精选进入“城市心跳计划”地铁地砖系统。某天早晨,一位白领踩响地砖,听见那位保洁阿姨的话,当场蹲下哭了。第二天,他在小区业主群发起“致敬早班清洁工”行动,居民自发集资为她们定制保温手套。
舆论悄然转变。“温柔的幻觉”之论逐渐退潮,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人开始思考: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里,我们是否遗忘了太多本该珍视的日常之声?
秋天来临时,“微光档案”迎来第100万位讲述者。那是一位百岁老兵,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听力,晚年靠读唇语交流。他无法发声,便写下一生记忆,由孙女代为朗读。最后一句是:“我没听见炮火,也没听见战友喊我名字。但我记得战壕里的呼吸声,那么多人挤在一起,暖得像春天。”
录音完毕,老人颤巍巍起身,向林晓敬了个军礼。全场肃立。
当天夜里,国际评审委员会发来通知:“微光档案”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语写道:“该项目展现了当代科技与人文精神的最高融合??它让沉默者发声,让遗忘者重生,让个体的记忆成为集体的灯塔。”
林晓没有庆祝。她独自来到国家图书馆地下档案室,调出最初那份拆迁户名单。找到那个写着“喜听京韵大鼓”的老人信息,输入检索系统。
奇迹发生了??在“城市心跳计划”数据库中,匹配到一段半年前的录音:一位陌生听众在地铁站踩响地砖,听完癌症患者说要吃火锅后,轻声回应:“我也去,咱们隔桌吃,热闹。”
她放大声纹图谱,反复比对,终于确认:那人的语音特征,与名单上的老人高度吻合。
泪如雨下。
原来他没走。他的声音活了下来,在某个冬日清晨,温暖了另一个即将放弃的生命。
窗外,初雪悄然而至。林晓打开实时监控地图,三百七十二个讲述站依旧亮着,像大地之上永不熄灭的星群。
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会有争议,会有阻力,会有更多看不见的角落等待被照亮。
但她也相信,只要还有人愿意开口,有人愿意倾听,这条由声音汇成的河,就会一直流淌下去。
流向荒漠,流向深海,流向未来某一双刚刚睁开的眼睛。
在那里,一个新的孩子会抬起头,听见这个世界说:你并不孤单。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书末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