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都市小说 > 刚想艺考你说我跑了半辈子龙套? > 第461章 拿下漫威的角色长约!

一个规定的诞生,肯定是伴随着之前的问题而设定的。
好莱坞的剧本这种加密,注定是这个原因。
《华尔街之狼》,前面的亚伦可能还不清楚这部电影的阵容,因为目前还处在试镜电影的前期;也有可能已经确...
夜深了,北京的风从西山刮来,带着初冬的硬气。林晓没有回家,她坐在国家图书馆地下档案室的监控屏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耳机线。屏幕上跳动着全国三百七十二个讲述站的实时信号点,像散落在大地上的星火,明明灭灭。
她刚接到新疆女子监狱的回访报告:李兰芬主动申请成为监区“声音引导员”,每周为新入监的女性服刑人员播放一段她自己录制的《名字日记》。“我不是罪犯序列号30472,”她的声音平静而坚定,“我是李兰芬,我种过蔷薇,我女儿叫小雨,她最喜欢蓝色的蝴蝶结。”
这句话被自动同步录入“微光档案”的情感索引系统,AI在语义分析后标注:“创伤修复阶段Ⅲ??身份重构完成。”林晓盯着这行字看了很久,忽然觉得眼睛发酸。
凌晨两点十七分,福建渔村的移动讲述舱突然上传一段紧急录音。林晓点开时,背景音里夹杂着风雨声和断续的咳嗽。一个苍老却清晰的声音缓缓响起:
“台风又要来了。这次不一样,海的味道变了。三十年前那场‘海蛇’台风,潮水是咸腥带铁锈味的;去年‘白鹭’过境,水汽里有腐草香。可今早我舔了窗台上的露,又苦又涩,像是……像是化工厂排出来的毒。”
林晓猛地坐直身体。这段话来自那位曾用口述经验救下全村的老船长。他没上过学,但对海洋的感知精确得近乎本能。她立刻调出气象局卫星云图与洋流监测数据,却发现当前并无异常预警。
但她信他。
五分钟后,她拨通省应急厅值班电话,同时将录音转接至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天亮前,专家团队在比对海水样本时发现,某条未登记入册的小型排污管道正在夜间偷排高浓度重金属废水,其化学成分恰好会改变蒸发水汽的味觉阈值。源头锁定后,环保执法连夜行动,避免了一场潜在生态灾难。
“你们的人耳朵比仪器还灵。”第二天,一位研究员苦笑致电,“我们打算把老船长的经验编进《民间海洋感知手册》,作为官方预警系统的‘感官校准模块’。”
林晓挂了电话,望着窗外渐亮的天空,忽然想起达瓦说过的一句话:“牦牛知道雪崩什么时候来,不是因为它聪明,而是它一生都在听山的声音。”
中午,总部收到一封手写信,信封上盖着西藏那曲的邮戳。打开后,是一张粗糙的藏纸,墨迹晕染,字迹歪斜却用力:
“林老师:
孩子们用你说的办法,把草原谚语录进了讲述舱。有个叫次仁的小孩说:‘风不说谎,它吹过谁家帐篷,就会带走一句话。’我们真的试了,在风口架起录音笔,三天后放出来听??里面有我死去妻子哼过的摇篮曲。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奇迹,但我梦见她了。她笑着,头发被风吹散,嘴里说着我们的暗语。
我想继续录下去。不只是故事,还有牛叫声、经幡拍打木杆的声音、雪落在屋顶的重量……这些也是我们的话。
达瓦老师说得对,声音是有脚的,它能走很远。
??扎西”
林晓把信贴在胸口,久久不动。
当天下午,“回声列车”项目组传来消息:五十辆全息展演车已完成新一轮升级,新增“跨代对话模拟系统”。通过AI重建技术,已故亲人的语音模型可在亲属授权下参与虚拟对话。试点地区一位八岁女孩在母亲去世三年后,第一次“听见”妈妈读睡前故事,哭着说:“她的呼吸声和以前一样,会轻轻喷到书页上。”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某媒体发布社评《我们是否在制造温柔的幻觉?》,质疑这种技术可能阻碍哀伤的自然进程,甚至引发伦理混乱。“当死者开口说话,生者该如何告别?”文章如石投湖心,舆论迅速分裂。
林晓没有立即回应。她召集心理学、哲学与数字伦理专家闭门研讨三天,最终发布《临终声音使用七项原则》:必须获得生前书面授权;不得用于商业代言或政治宣传;家属需接受心理咨询评估方可激活;禁止伪造未存在之人的声音;每段复活语音仅限私密场景播放三次……
“我们不是要让人永生,”她在发布会上说,“而是让那些来不及说完的话,有机会落地生根。如果一棵树倒了没人听见,至少我们可以留下它的年轮。”
风波渐息时,苏婷从云南发来视频:边境流动讲述站迎来一名特殊孩子??五岁的缅北孤儿阿?,天生失语,但从不哭泣。工作人员尝试让她触摸震动板感受节奏,第三天,她突然抓起画笔,在纸上涂满螺旋状线条。
“她说那是‘声音的形状’。”苏婷哽咽,“我们把这段图像输入AI声纹还原引擎,反向生成了一段旋律。你猜怎么着?匹配到了云南德宏一支早已无人传唱的傣族祈雨调!她奶奶二十年前死于旱灾,族人说那支歌能唤来云。”
林晓看着视频里小女孩踮脚把画贴在讲述舱玻璃上的模样,忽然想起自己最初做这个项目的理由??不是为了宏大叙事,而是因为某个深夜,她翻看拆迁户名单时,看见一个老人的名字旁写着“独居,无子女,喜听京韵大鼓”。
她曾去那条胡同找他,只看到空房一具摔碎的收音机。邻居说:“他走那天还在放刘宝全的《丑末寅初》,最后一句没播完,电就断了。”
那一刻她明白:有些人一辈子都没被人真正倾听过。
元旦前夕,“微光档案”启动“城市心跳计划”。在北京、成都、广州三地地铁站安装感应式声音地砖,行人踩踏时会触发随机播放一段匿名讲述。“上班路上听到一个癌症患者说‘今天化疗结束,我要去吃火锅’,我当场哭了。”一位乘客在社交平台写道,“原来陌生人也能给我力量。”
更奇妙的是,系统开始捕捉到自发回应。有人听完后蹲下身,对着地砖轻声说:“阿姨,你一定吃得特别香吧?我也爱吃毛肚。”这段话被自动收录,七日后在同一站点循环播放,形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
春节返乡高峰来临,“回声列车”驶入大凉山深处。当全息影像在彝寨广场升起,播放一位外出务工青年讲述“第一次在工地过年”的经历时,台下七十岁的老毕摩突然起身,颤巍巍走向设备操作台。
他不会普通话,用手势请求接入麦克风。然后,他用古老的彝语吟诵了一段祭文,内容经翻译后令人动容:“请让远行的孩子知道,祖辈的魂灵仍守着火塘。他们离得再远,影子也映在这屋檐下。”
这段音频被自动加入“游子专属播放列表”,在全国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循环推送。许多在外漂泊多年的人听着听着,默默改签了返程票。
正月十五,元宵灯会。林晓应约来到颐和园听鹂馆,参加一场特殊的“无声茶会”。参与者皆为听障人士,每人佩戴骨传导耳机,接收由AI实时转化的手语故事。达瓦也在其中,他正用手势向一个小男孩描述牛角号的声音:“像春天的第一道雷,从地底慢慢升上来。”
茶会尾声,主办方开启“集体记忆拼图”环节:所有人同时讲述童年最深刻的一个声音。数据汇流后,AI生成一首由三千二百零七种童音合成的《初声交响曲》。当第一缕音波通过震动椅传入身体时,全场寂静。一位八十岁的聋人老太太突然流泪,颤抖着写下一行字:“我好像……听见了妈妈叫我乳名。”
林晓站在人群后排,看着这一幕,忽然感到某种宿命般的圆满。
几天后,她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函,提名“微光档案”参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审意见写道:“该项目重新定义了‘遗产’的概念??它不仅是技艺与仪式,更是每一个普通人未曾湮灭的言语。”
与此同时,国内首个“声音遗产保护法”草案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条文明确将个人口述史纳入人格权延伸范畴,禁止未经授权采集、篡改或商业化使用他人声音记忆。
就在法案公布当天,林晓接到一个陌生来电。电话那头是个年轻男人,声音沙哑:“我是周姨的孙子……奶奶上个月走了。临终前她说,请把巷口糖粥吆喝声刻进她的墓碑芯片里。现在工程队来了,说要统一立碑,不允许私人装置。”
林晓当即驱车前往南京。
墓园负责人坚持规定:“智能化殡葬系统只能接入标准哀乐库。”
“那我就在现场播放。”林晓打开讲述舱,按下播放键。
熟悉的吆喝声穿透冷风:“热啊??甜啊??桂花糖粥嘞??”
围观人群渐渐安静。负责监管的民政干部皱眉走近,却在听清内容后愣住:“这……这是我小时候每天早晨醒来的声音。”
半小时后,特批文件下发:允许在纪念载体中保留具有显著个人意义的声音印记。条件是??同步上传至“国家声音记忆库”,供后人检索。
离开墓园时,林晓给团队发了条消息:“准备启动‘百年声纹计划’。我们要用十年时间,采集一百万个中国人的原声,涵盖方言、职业特征音、家庭私语……哪怕未来世界忘了我们长什么样,至少还能听见我们如何呼吸、如何相爱、如何在黑暗中彼此呼唤。”
当晚暴雨倾盆。她独自回到办公室,发现门口放着一只旧式录音机,上面贴着便签:“还给你。它终于完成了使命。”
是赵奶奶的孙女送来的。那台机器曾记录下老人临终前关于桂花树的全部絮语,如今已被数字化归档。
林晓把它接上电源,按下播放键。磁带转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像雨水落在瓦片上。忽然,一个苍老却温和的声音浮现:
“丫头,你说人死了以后,声音去哪儿了?
我现在知道了??它钻进土里,变成树根;
爬上风里,化作鸟鸣;
落进孩子梦中,成了晚安故事。
所以别怕遗忘。
只要还有人愿意听,
我们就一直活着。”
林晓抱着录音机坐在地板上,任泪水滑落。
窗外,雨仍在下。但 somewhere,在这广袤国土的某个角落,一定有人正对着讲述舱开口说话,声音正沿着光纤奔涌向前,汇入那条永不干涸的河。
她知道,这条河没有尽头。
它只是不断转弯,不断涨潮,不断把一颗颗孤独的心声,送往更远的岸边。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