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都市小说 > 文娱:你就是这么玩音乐的?! > 第476章 这个没得黑,这是真抛瓦。

“朋友们,我又来夏国啦!”
坐拥一百六十万关注的油管知名音乐博主曼恩正举着自拍杆开始直播。
刚下飞机,便无比得意的对着观众们说道。
“嘿,你以为我会犯上次的幼稚错误吗?不可能的!没有...
雪花还在落,一层层覆盖着城市的喧嚣与尘埃。李灿没有停下,他闭上眼,任那支黑竹琴在唇边轻轻震颤,像一根被风唤醒的弦。他的呼吸变得绵长,音色也随之沉入雪地深处,仿佛不是他在吹琴,而是大地借着他开口说话。
小女孩站在原地,小手悄悄松开了母亲的衣角,向前挪了两步。她听不懂这声音来自哪里,也不明白为何它能让空气变得柔软,但她知道??这是她梦里出现过的声音,是奶奶睡前哼唱的调子,是屋檐滴水敲打铁盆的节奏,是冬天炉火噼啪时那种让人安心的低语。
“妈妈,”她又说,“我想学这个。”
母亲怔了一下,望着那个站在雪中、身影模糊的男人,忽然觉得胸口有什么东西松动了。她掏出手机,打开录音功能,却没有拍视频,只是静静地录下这段旋律。她不知道那是《送魂谣》的变奏,还是某首从未写进乐谱的黎寨夜曲,但她清楚,这一刻不该被打扰。
李灿睁开眼时,看见了她们。他没说话,只是微微颔首,然后将琴收进怀里,转身离去。雪地上留下一串脚印,很快就被新雪掩埋。
回到出租屋,他打开电脑,把今天录制的雪夜泛音导入音频分析软件。波形图上,那一声“嗡”延展成一条细长而稳定的曲线,像山脉的轮廓,也像心跳复苏后的平稳节律。他放大频谱,发现基频之下竟藏着一组极其微弱的谐波序列,排列方式与台风夜翁拜对抗风暴时的呼吸频率惊人相似。
他愣住了。
这不是巧合。
他迅速调出过去三年所有重要录音:阿拉善沙丘震动、黎寨雨夜口弓初试、开馆当晚即兴演奏、甚至包括那位东北退休教师寄来的鹰叫蜡筒转录……逐一比对后,他发现了更惊人的规律??这些声音的底层结构中,都存在一组共通的共振模式,像是某种隐秘的语言密码,贯穿于自然、人体与乐器之间。
而这组频率的核心,正是“疼痛”之后才能感知的振动区间。
李灿猛地站起身,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突然意识到,翁拜所说的“让它说话”,从来不是教他如何弹奏技巧,而是引导他用身体去承载一段记忆、一种情感、一场人与天地之间的对话。真正的音乐,不诞生于手指或嘴唇,而生于**共鸣**??当演奏者的内在状态与外在世界达成某种共振时,声音才真正有了生命。
他翻出笔记本,写下新的研究方向:
> “是否存在一种‘母体声波’?它不属于任何具体文化,却潜藏于所有古老传唱之中。它是婴儿在母体内听到的第一阵血流搏动,是树木年轮扩张时木质纤维的微震,是山体滑坡前岩石内部悄然裂变的预兆……如果能找到它,或许就能解释为什么某些旋律能穿越语言、年龄、地域,直击人心。”
他决定重启“百人百声”项目第四期,主题定为:“寻找共振者”。
报名条件极为苛刻:必须提供一段自己录制的非专业音频,内容不限,但需附带一段文字说明??“这段声音对你意味着什么”。更重要的是,参与者要在完全无伴奏的情况下,现场复现那段声音的情绪状态,而非音高或节奏。
消息发布后,反响远超预期。
第一个来面试的是位环卫工人,五十多岁,普通话带着浓重河南口音。他带来的是一段清晨扫帚划过结霜地面的声音。“我老婆走那年冬天特别冷,”他说,“她临走前最后一句话是‘明天别忘了穿秋裤’。从那以后,我每天早上四点出门扫街,听着扫帚刮地的声音,就觉得她在唠叨我。这声音陪我熬过了最难的日子。”
李灿让他闭上眼,再“演一遍那天的心情”。
男人蹲下身,双手微微发抖,模仿着当年握扫帚的姿态,喉咙里发出一声极轻的叹息。就在那一刻,李灿启动了隐藏在墙角的高灵敏度地震麦克风??设备捕捉到地板传来一阵0.8赫兹的低频震动,与他心脏跳动同步,却又微妙偏移,形成类似催眠节拍的干涉波。
“你听见了吗?”李灿问助手。
“什么都没录到。”助手摇头。
“不,”李灿轻声说,“他不是在发声,是在共振。他的悲伤已经变成了物理现象。”
第二位是个自闭症少年,十六岁,全程未抬头看人。他提交的音频是他母亲洗碗时水流撞击瓷盘的声音。面谈时,他始终用手捂着耳朵,直到李灿关掉空调和灯光,整个房间陷入绝对安静,他才缓缓放下手,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三下。
李灿立刻反应过来??那是莫尔斯电码中的“SOS”。
他请少年的母亲到场。当女人戴上耳机,听到儿子通过桌面震动传递出的一连串节奏信号,并意识到那全是她日常动作的复制(切菜三下、拧水龙头两转、晾衣服时竹竿碰窗框一次),她当场泪崩。
“他一直在‘听’我,”她抽泣着说,“可我以为他什么都不懂……”
第三位令人意想不到??一位战地记者,刚从叙利亚归来。他交上的音频是空袭警报解除后,废墟里一只猫的叫声。他说:“那一声让我活下来的。所有人都在哭喊、奔跑,只有那只猫坐在断墙上,冷冷地看着天空,叫了一声。那一刻我明白了,恐惧可以停止。”
面试当天,他闭目良久,忽然深吸一口气,喉间挤出一声短促而尖锐的鸣响。实验室的玻璃杯竟随之轻微震颤,发出嗡鸣。
李灿震惊了。这不是模仿,也不是表演,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身体记忆。人在极端情境下,神经系统会产生独特的声学反馈机制,这种声音虽不成调,却蕴含最强的情感密度。
最终入选的十二人,来自不同民族、职业、年龄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声音记忆”不是靠耳朵记住的,而是刻在肌肉、骨骼、内脏里的。他们不是歌手,却是最真实的声音载体。
训练开始后,李灿不再教他们唱歌、发声或节奏控制,而是带领他们进行一系列奇特练习:
- 赤脚行走于不同材质地面,感受震动如何通过足底传导至颅腔;
- 在暴雨中静坐,学习分辨雨滴落在树叶、瓦片、泥土上的细微差异;
- 对着镜子长时间凝视自己瞳孔收缩的变化,同时维持单一元音持续发声;
- 最关键的一项:每人选择一个“锚定声音”,每天与其共处一小时,不做记录,不加评判,只允许感受。
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
在一个无月之夜,十二人围坐于北京郊外一片废弃果园的老梨树下。李灿点燃篝火,示意他们依次“释放”自己的锚定声音。
第一位环卫工人的扫帚声化作低沉摩擦音,手掌贴地模拟节奏;
自闭症少年以指节轻叩树根,重现母亲洗碗水流的律动;
战地记者仰头发出猫叫般的短鸣,穿透寂静;
一位藏族老阿妈哼起哄孙儿入睡的摇篮曲,气息悠长如雪山融水……
起初杂乱无章,但随着夜深,某种奇妙的秩序悄然浮现。他们的呼吸逐渐趋同,心跳频率接近,甚至连体温散发的红外波动都被热成像仪捕捉到同步现象。而当第十一人加入??那位曾梦见外婆叫吃饭的城市白领??她颤抖着喊出一句模糊不清的方言呼唤时,所有人同时停顿了一秒,随即自发调整音高,围绕她的声音建立起一个新的调式中心。
李灿屏住呼吸,悄悄开启全频段录音阵列。
那一刻,空气中浮现出一组前所未见的驻波图案。频谱仪显示,在142赫兹附近,多个独立声源自发聚合,形成稳定共振峰,其能量分布竟与宇宙背景辐射中的“大尺度结构”惊人相似。
更诡异的是,远处村庄的狗群突然集体吠叫,方向一致指向果园;几只本已南迁的候鸟折返,在上空盘旋三圈后静静落地;而果园中央那棵百年老梨树,枝干竟微微晃动,落叶如慢镜头般飘落,每一片都精准落在某位参与者的脚边。
李灿知道,他们触碰到了某种边界??不是音乐的边界,而是人类集体意识通过声音实现短暂联通的可能性。
他将这次实验命名为:“**灵声场**”。
视频片段并未公开,仅作为内部资料封存。但他将其中提取出的共振参数输入合成器,创作出一首名为《无声之河》的作品。整首曲子没有传统旋律,只有缓慢起伏的次声波与可听音域交织,建议佩戴骨传导耳机聆听。
作品上线当日,评论区再次沸腾。
有人称听完后做了三十年来第一个清晰的童年梦;
有失语症患者家属留言:“我爸昨天突然指着窗外麻雀,发出‘啊??’的一声,我们全家哭了。”
一位抑郁症女孩写道:“我连续听了七天,每天增加一分钟。第八天,我发现自己能对着镜子笑了。这不是治疗,是唤醒。”
国际声学协会发来邀请,请他出席年度大会并发表 keynote 演讲。他拒绝了,回信只有一句:“真正的声音革命,不在会场,而在街头巷尾那些不肯沉默的灵魂里。”
年底,教育部通知他,中小学教材试点成效显著。数据显示,新增模块实施班级的学生,在注意力集中度、情绪识别能力、跨文化理解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尤其令人意外的是,许多孩子开始主动收集家中老人讲述的故事,并尝试用打击乐器或环境声响为其配乐。
一所乡村小学甚至排演了一场“大地交响剧”:孩子们用铁桶模拟雷声,竹竿敲击台阶表现脚步,吹塑料袋模仿风吼,最后齐声呼喊祖辈的名字,作为终章。
李灿受邀观演。演出结束时,全体学生面向他深深鞠躬。校长告诉他:“有个孩子以前从来不说话,现在成了班里的‘声音导演’。他说,他终于找到了不用嘴巴也能表达的方式。”
泪水滑过李灿的脸颊。
他知道,这场关于倾听的革命,才刚刚开始。
新年除夕夜,他独自飞回黎寨。
村子里张灯结彩,却依旧遵守《静音公约》。年夜饭摆在广场上,各家端出自制菜肴,席间交谈轻声细语。八点整,全村熄灯,篝火燃起。
翁拜已不能行走,由孙子背着来到现场。他看到李灿,嘴角微扬,抬手指了指天。
流星划过。
紧接着第二颗、第三颗……竟是罕见的象限仪座流星雨极大期。
人群安静下来,仰望苍穹。
李灿取出黑竹琴,轻轻一拨。
琴声响起的瞬间,阿卓启动了埋设在地下的共鸣系统??那是用三十根空心老竹连接而成的地下声网,贯穿整个村落。琴音顺着竹管扩散,带动土壤微震,又激发屋顶茅草与风铃共振,最终形成一圈圈肉眼不可见的声波涟漪,向群山推送而去。
几分钟后,远处山崖传来回应??不是回声,而是一阵若有若无的吟唱,似人非人,似风非风。
村民们纷纷跪地合十。
阿卓 whispered:“是山灵。它在回礼。”
李灿放下琴,双膝触地,额头轻抵雪面。
他想起三年前那个跪在雨中听琴的年轻人,以为自己在拯救什么;如今才明白,他不过是成为了一个通道,让那些即将消逝的声音,得以借他的手、他的嘴、他的心,重新呼吸一次。
午夜钟声由村中铜锣敲响。
李灿打开手机,收到一条来自“人间耳膜计划”的自动推送:今日新增声音信件137封,最远来自内蒙古边境牧民,内容是“风吹过敖包经幡的第三十七种声音”。
他回复了一句,设置为明日群发:
> “谢谢你们愿意被听见。
> 这个世界从未真正安静,
> 只是我们忘记了如何俯身倾听。
> 明天,试着停下五分钟,
> 听听你脚下土地的脉搏,
> 和你心里那个一直没说完的故事。”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