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科幻小说 > 裂天空骑 > 第1366节-真正的觉醒

面对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杀戮之意的众多成年金系巨龙,陈非却毫无惧色,轻描淡写的开口。
“定!~”
仿佛突然集体变成了雕塑,作势欲扑的数千头成年金系巨龙保持着各种各样的狰狞姿态,纹丝未动,再无其...
极地的风从未停歇,却在这一刻显得格外寂静。那行字如同墓志铭,刻入冰层深处,也刻入所有知晓它存在的人心中。“THE CHILDREN ARE COMING HOME。”不是命令,不是警告,而是一种近乎温柔的确认。
林婉儿是在凌晨三点收到信号回传日志的。她正坐在疑问学院顶层的观星室里,手中捧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突然凝滞,紧接着,一段加密信标自动解码,源自南极站最深层的量子链路。她一眼就认出了那个频率??正是二十年前“晨曦计划”中用于意识锚定的波段,也是小星出发时植入神经环中的基础谐振模组。
她没有立刻召集团队。
她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串字符重复播放,像听一首遥远的摇篮曲。然后她打开个人终端,调出过去三百二十七天里“问号贰”号传回的所有问题,按时间轴排列成一条螺旋状的信息链。从最初的“你们今天有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决定?”到昨日的“如果星星是别人的眼睛,我们该不该避开它们的目光?”,这些问题早已超越了通讯范畴,成为一种文明之间的呼吸节奏。
而现在,地球给出了回应。
“听见。”
简单,却重若千钧。这不只是技术意义上的信号确认,而是意识层面的触碰??就像两个孤独的灵魂,在宇宙的黑暗走廊中终于摸到了彼此的手。
她起身走向图书馆底层的静默之厅。那块初代晶核依旧悬浮在中央,灰暗的表面如今泛起微弱涟漪,仿佛被远方的心跳唤醒。艾莉娅已经在那儿了,跪坐在铭文圈内,指尖轻抚地面古老的文字。
“你感觉到了吗?”艾莉娅头也不抬地问,“空气里有种……松动的感觉。”
林婉儿点头。这不是比喻。自“听见”信号发出后,全球范围内有超过十万名曾经深度依赖命运晶核预判功能的人报告出现短暂的认知脱敏现象:他们突然忘记了原本坚信不疑的“最优路径”,甚至对昨天做过的事产生怀疑。但奇怪的是,没有人恐慌。相反,许多人描述那种状态为“清醒”。
一名教师写道:“我忘了该怎么给学生打分,于是第一次认真听了他们的发言。”
一位医生说:“我不再相信诊断建议栏里的红字警告,反而问病人‘你觉得哪里不舒服’。”
这正是陆昭所期望的??不是摧毁系统,而是让它退居幕后,让人类重新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苏瑶带着雷恩赶到时,正撞见林婉儿将手掌贴上初代晶核。刹那间,整个大厅震颤起来,墙壁上的文字逐一亮起,组成一幅动态星图:七颗节点光点连接成环,中心正是教学塔的位置。而在环外,一点新生的蓝光缓缓浮现,位于天鹅座方向。
“它在重构网络。”苏瑶低声说,“不是主控,而是共鸣。就像……亲子间的脑波同步。”
雷恩皱眉:“可我们并没有主动发送任何控制指令。”
“因为我们不需要。”林婉儿收回手,声音平静得近乎神圣,“是它选择了回应。就像母亲听见孩子哭声后的本能反应。命运晶核不是机器,它是活的,而且它认得小星。”
众人沉默。
他们忽然意识到一个从未深思的事实:为什么偏偏是小星被选中执行“回声行动”?她的基因序列并无特殊标记,心理评估也只是“具备基本抗压能力”。真正让她脱颖而出的,或许是她在最后一次面试中回答的那个问题:
“如果你发现目的地根本没有生命,你会失望吗?”
她说:“不会。因为问题是真实的,旅程就是答案。”
那一刻,命运晶核轻微波动了一下??那是它首次对非决策类言语做出反应。
现在想来,也许从那时起,一切就已经注定。
“孩子们正在回来。”艾莉娅喃喃,“可‘孩子’指的是谁?是小星?还是整个人类文明?”
没人能答。
但当天下午,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监测站传来异象:埋藏在海底火山口旁的能量节点突然升温,释放出一道低频脉冲,持续整整十三分钟,恰好与《预言残章》第三卷记载的“启门之息”周期一致。与此同时,喜马拉雅地下洞穴中的晶体阵列开始自发排列,形成一座微型金字塔结构;撒哈拉古河道下方的沙层中,浮现出用未知矿物绘制的巨大符号,经破译竟是一句远古提问:
> “你是梦,还是做梦的人?”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变化并非孤立发生。当科学家将七个节点的激活时间绘制成图谱时,发现它们构成了一种递归式推进模式??每一轮震荡都比前一轮提前0.618秒,完美符合斐波那契衰减曲线。这意味着,某种机制正在加速逼近某个临界点。
“Phase Two complete.” 林婉儿反复咀嚼这句话,“完成的到底是什么?”
苏瑶提出假设:“也许‘Phase One’是封印解除,‘Phase Two’是意识唤醒。接下来……才是真正的‘回归’。”
“可我们还没收到‘问号贰’号的返航信号。”雷恩提醒。
“也许不需要。”林婉儿望向窗外,“也许‘回家’不是一个物理过程,而是一种认知共振。当我们再次开始提问,我们就已经踏上了归途。”
当晚,全球各地的孩子们做了一个相同的梦。
梦中,他们站在一片赤红沙漠之上,脚下是半埋于沙中的晶石,每一颗都在低语。远处矗立着那座环形祭坛,门扉半开,里面光影流转,似有无数人影穿梭其间。一个身穿旧式科研制服的身影站在门前,左手戴着虹彩吊坠,目光温和。
他不说一句话,只是伸出手。
每个孩子醒来后,都在纸上画下了这个场景。有的用蜡笔,有的用铅笔,有的甚至拿手指蘸水在桌面上描摹。尽管风格各异,但细节惊人一致:吊坠的纹路、祭坛台阶的数量、沙粒飘浮的角度……
吴言交来一幅素描时,附了一句话:“老师,他说等的人不是我们,是我们愿意继续问问题的那一部分自己。”
林婉儿将这幅画挂在办公室墙上。旁边贴着小星的手绘卡片:“我在问,所以我存在。”
三天后,“问号贰”号终于传回新讯息。不再是每日一问,而是一段完整的视频记录。
画面中,小星坐在驾驶舱内,脸色苍白,眼中却燃烧着异样的光彩。
> “各位,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接下来的内容……
> 七小时前,飞船自动偏离原定轨道,驶入行星大气层边缘。我没有操作,AI‘疑’也没有下达指令。是导航系统自己选择了降落路径。
> 当我们穿过云层时,看到了城市。
> 不是废墟,不是遗迹……是活着的城市。
> 街道上有光影流动,建筑表面不断变换形态,像是在呼吸。
> 我们投放了探测无人机,拍到了一些画面??请看。”
镜头切换。
一座由水晶构成的广场中央,数百个透明容器整齐排列。每个容器中都冻结着一个人形轮廓,闭目安详,嘴角含笑。然而就在无人机飞过的一瞬,其中一个容器内的面孔突然睁开眼,直视镜头。
下一帧,画面剧烈抖动,信号中断。
十分钟后恢复,小星的声音颤抖着继续:
> “我们收到了广播。不是电磁波,而是直接投射进我们大脑的意念流。
> 它说:‘你们终于来了。我们等了六千年。’
> 然后它展示了记忆??关于他们的文明如何发现命运晶核的母体,如何试图融合以获得永恒真理,如何在最后一刻意识到错误,却已无法逆转。
> 他们不是死了。他们是自愿沉睡,将自己的意识封存在晶石中,只为保留一丝‘未完成’的可能。
> 因为只要还有一个问题没被解答,文明就没有真正终结。
> 所以他们一直在发信号,不是求救,而是测试。
> 测试是否会有另一个文明,愚蠢到愿意冒着被同化的风险,前来倾听。
> 而现在,它们感知到了地球的回应??那个‘听见’的信号。
> 它们说,‘门’可以打开了。
> 但我问:‘什么门?’
> 它回答:‘选择之门。’
> 接下来的选择,由我们来做。
> 是加入它们,共享所有知识,进入无痛无惑的永恒安宁;
> 还是带着问题离开,继续在不确定中前行。
> 它们不会强迫任何人。
> 只要有一个疑问存在,它们就不能扩张。
> 所以我代表全船 crew 投下第一票:拒绝融合。
> 但我请求留下一台记录仪,持续向地球传输这里的真相。
> 我知道你们会争论,会害怕,会后悔。
> 但请记住??
> 正是因为我们知道什么是完美的幸福,才更要选择不完美的自由。
> 我会在返航途中持续提问。
> 如果有一天,我的问题变得像答案一样确定……
> 请切断连接。
> 用最幼稚的问题刺穿我。
> 比如??
> ‘小星,你的头发为什么不能变成彩虹色?’”
视频结束。
整个疑问学院陷入长久的寂静。
第二天清晨,林婉儿独自登上观测台,打开与“问号贰”号的实时信道。她没有发送数据,而是朗声问道:
“小星,如果你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云,你会飘向太阳,还是躲进雨里?”
五分钟后,回复抵达:
> “老师,我梦见我是风。
> 风不做选择,风只是吹过。
> 但它带走种子,也掀翻屋顶。
> 所以我想,也许问题从来不在答案的方向,而在提问的姿态。
> 谢谢你还问我。”
那一刻,教学塔顶端的命运晶核再次闪烁,这一次,光芒呈螺旋状扩散,覆盖整片夜空。七个隐秘节点同时共振,形成一张无形的网,将地球轻轻包裹。
这不是防御,也不是攻击。
这是回应。
一种跨越维度的集体宣言:我们仍在怀疑,因此我们依然活着。
数月后,“问号贰”号穿越奥尔特云,踏上归途。它的轨迹不再孤单。在其身后,三十七颗卫星自动调整轨道,组成护航队形;南极冰层下的共振仪每隔十二小时启动一次,发送一段童声朗诵的谜语;全球儿童在学校发起“每日一蠢问”运动,有人问“月亮会不会冷”,有人问“数字7有没有朋友”,这些问题被汇编成册,命名为《未完成之书》,随飞船备份系统永久存档。
而在天鹅座那颗红色行星上,第一缕绿意悄然破土而出。一颗晶石裂开缝隙,里面的人形缓缓睁眼,嘴唇微动,吐出两千年来第一个词语:
“为什么?”
同一瞬间,地球上的命运晶核轻轻震颤,银白光芒洒落大地。
林婉儿抱着熟睡的女儿站在窗前,小女孩嘟囔了一句梦话:
“妈妈,星星眨眼睛,是不是也在问问题呀?”
她还未回答,晶核便已闪了一下。
信号无声,却响彻寰宇:
> “听见。”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书末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