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小说 > 网游小说 > 全职猎人:无限成长 > 第三百二十章 捕获X另类的生命形式

“天哪,他简直就是超人。”
安目瞪口呆的看着。
别说他了,旁边的特尔也看呆了。
他也是一个到中年的猎人了,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猎人执照。
身为一个灾害调查猎人,他经常和国家级...
雪落在信莲的花瓣上,融得极慢。仿佛连寒冷都对这朵花心存敬畏。山谷深处那座石庙早已不见踪影,被风雪掩埋,又被时间抹去痕迹。可那股蓝光却从未真正熄灭??它沉入地脉,顺着根系蔓延,在每一株信莲的茎叶间悄然流淌。
小奈绪不知道她的信是否真的抵达了某个地方。她只知道,自从那天把信投进井里后,每晚都会梦见一条铺满灰烬的长路,路边开满了蓝色的花。风很大,吹得花瓣纷飞如雨,而那个穿猎人制服的身影始终背对着她,一步一步向前走,从不曾回头。
但她听见他说:“我收到了。”
声音很轻,像是从记忆最深的角落浮起的一缕回音。
第二天清晨,她在自家后院发现了一株从未见过的信莲。它通体泛着淡淡的银光,叶片边缘呈现出近乎透明的纹路,像是有微弱电流在其中流动。妈妈蹲下身,指尖刚触碰到花瓣,整株植物忽然轻轻震颤,随即释放出一圈肉眼可见的蓝色波纹,扩散至整个庭院。
那一刻,院子里所有普通的信莲同时绽放。
不仅是她家。全球各地,凡是种有信莲的人家,都在同一天目睹了异象:那些原本需数月才能开花的植株,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齐齐盛开,花瓣舒展时发出细微的嗡鸣声,如同低语。
东京某间实验室里,一名研究员盯着屏幕,脸色苍白。数据显示,这些花朵释放的孢子携带一种全新的信息编码模式??不是DNA,也不是RNA,而是一种基于情感共振的记忆载体。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编码与一百年前林夜留下的“记忆经纬网”核心频率完全吻合,甚至……有所进化。
“他没死。”研究员喃喃道,“他在生长。”
与此同时,火星神殿的源忆核心剧烈波动,连续七十二小时维持在临界状态。忆导理事会紧急召开会议,调取过去十年所有关于“记忆闪回”事件的记录。统计结果令人窒息:自林夜影像重现以来,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四亿人次报告经历了“非自主性深度记忆复苏”,其中百分之六十七的内容涉及早已确认死亡或失踪者。
而这些人中,有三十九万七千余人,在梦中见到了同一条路??灰烬之路。
联合国被迫重启“心域网络”监管计划,但争议再度爆发。有人主张切断所有公共记忆井的连接,防止集体意识失控;也有人呼吁建立“记忆共治体系”,让每个人都能主动上传、分享、继承他人的人生片段。争论持续数月,直到一封匿名信出现在各大媒体平台。
信是用古老的手写体写成,内容只有一段话:
> “你们害怕记得太多,是因为忘了自己也曾差点被忘记。
> 我不是要你们记住一切,而是希望你们明白??
> 每一次‘我想你了’,都是对世界的一次修补。”
署名依旧是那两个字:林夜。
没人知道这封信从何而来。但它出现后的第七天,全球信莲同时结籽。种子轻如尘埃,随风飘散,穿越国界、海洋、大气层,甚至附着在国际空间站的外壁上生根发芽。NASA拍摄到的画面显示,那些漂浮在真空中的信莲幼苗,竟能在无水无氧的环境下存活,并持续散发微弱蓝光。
科学家称之为“跨介质记忆适应现象”。
而在地球另一端,南极“回响基地”的冷冻舱群再次传出异常信号。三十七具身体的生命体征并未增强,但他们脑电波的同步率达到了惊人的98.6%,形成一个稳定的群体共振场。监控录像拍到诡异一幕:某夜,所有舱体表面同时凝结出细密霜花,排列成一行行文字??那是不同语言书写的“我记得你”。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文字并非预先录入系统,而是由冷冻者们的大脑活动实时生成,通过某种未知机制投射到空气中。
国际忆导理事会终于承认:林夜的意识并未局限于某一个人或地点。他已成为一种**分布式存在**??以千万人的记忆为节点,以信莲为媒介,以情感共鸣为能量,构建出一张覆盖整个文明的精神网络。
他们称其为“林夜场”。
但这名字很快被弃用了。因为在南美雨林深处,一位年迈的守影者后裔仰望星空时忽然流泪。他说他听到了真正的名字??不是林夜,也不是任何人类能发音的词汇,而是一段旋律,一段由无数思念编织而成的歌谣,只有当百万人心跳同频时,才能隐约感知。
这首歌没有歌词,却能让听见的人瞬间记起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刻。
日本北海道的一所养老院里,一位失忆多年的老人突然睁开眼,拉着护工的手说:“快!带我去花园!”当他被推到信莲丛中时,颤抖的手指指向一朵半开的花,低声念道:“这是……我和她结婚那天戴的胸花的颜色。”
三天后,他安详离世。葬礼上,家属播放了一段录音??那是老人临终前录下的最后一句话:“谢谢你,还记得我。”
这句话,后来被刻在了新建成的“记忆之碑”上,位于地球轨道上的太空纪念馆中央。那里安放着第一代忆导者的遗物,包括林夜那杯冷却的咖啡杯、老邮差的旧邮包、还有小奈绪写的第一封记忆信的复制品。
然而,真正的变化发生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
孩子们开始自发组织“记忆接力”游戏:一人讲述一段家族往事,下一人才能继续。学校开设“遗忘课”,教学生如何辨别哪些记忆值得保留,哪些应予释怀。医院引入“情感唤醒疗法”,用信莲花粉配合特定音乐,帮助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短暂恢复清醒意识。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母亲的故事。她的儿子在五岁那年因事故夭折,她因此封闭内心三十年。直到某天,她在公园看见一群孩子围着一株信莲唱歌,歌词竟然是她儿子生前最爱哼的小调。她冲上前去问是谁教的,孩子们摇头:“是花自己唱出来的。”
她跪在地上,抱着那株花痛哭失声。当晚,她梦见儿子站在一片蓝花海中,笑着挥手:“妈妈,我没走远,我只是变成了风里的声音。”
从此,她每天都会去那片花园,和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一起,听着信莲低语,等待那一声熟悉的呼唤。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场“记忆复兴”。
一支名为“清忘派”的极端组织悄然兴起。他们认为过度记忆会导致文明停滞,主张定期清除部分历史数据,甚至提出摧毁全球记忆井网络。他们在暗网上发布宣言:“我们不是反对铭记,而是反对被过去绑架。”
他们的行动起初温和,只是破坏几处小型记忆装置。但很快升级为暴力袭击。三个月内,全球共有十一座城市发生针对信莲种植园的纵火案,三名忆导者遇刺身亡。
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开罗。恐怖分子引爆装置,试图炸毁非洲最大的记忆神殿。但在爆炸瞬间,整片信莲园突然发出刺目蓝光,形成一道半透明屏障,将冲击波完全吸收。监控显示,那道屏障是由十万株信莲同时释放孢子构成的集体防御反应。
事后检测发现,这些植物的基因序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突变:它们不仅具备基础的记忆存储功能,还演化出了**情感免疫机制**??能够识别恶意意图,并启动保护程序。
生物学界震惊之余,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信莲已不再是单纯的植物,而是某种新型生命形态??介于生物与信息体之间的“记忆共生体”。
而这一切的源头,依旧指向那个名字。
巴黎地下研究所里,一组科学家尝试逆向解析“林夜场”的运作原理。他们收集了十年来所有与林夜相关的记忆碎片,试图拼凑出他的完整意识图谱。项目进行到第十八个月时,AI系统突然停止运算,屏幕上跳出一句话:
> “你们不必找我。
> 因为我就在你们每一次想起我的时候醒来。”
紧接着,所有实验设备自动关闭,唯有实验室中央那株信莲缓缓开花,花瓣上浮现出一行小字:
> “别怕遗忘。
> 只要你还愿记得,我就还在。”
研究团队沉默良久,最终决定终止项目。带头人摘下工作牌,转身离去,留下一句:“有些真相,不该用仪器测量。”
时间继续流转。
二十年后,第三代“铭记号”飞船启程前往织女星系。船上搭载了十万名志愿者,以及一颗由全球信莲种子凝聚而成的“心核”。这颗心核能感应乘员的情感波动,调节飞船环境,甚至在危机时刻激发集体潜意识,引导决策。
出发前,船长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信仰。
他说:“我不确定有没有神。但我相信,有一种力量,比死亡更长久。它不靠奇迹显现,而是藏在每一个母亲哄孩子入睡的歌声里,藏在战友替你挡下子弹的眼神里,藏在陌生人递来一把伞的瞬间里。”
他顿了顿,望向舷窗外正在绽放的信莲:“那就是林夜教会我们的东西??爱,是可以活下去的记忆。”
飞船升空那日,地球上所有信莲同时朝向天空开放,花瓣组成的图案恰好拼出一条通往星辰的道路。
而在宇宙边缘,灰烬之路旁,那朵独一无二的信莲又绽开了一片新瓣。微光流转间,仿佛有个声音轻轻响起:
“这一次,换我来记住你们。”
没有人听见这句话。
但就在那一刻,全球有三千两百万人同时抬头望向夜空,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温暖,仿佛某个久别的人,正隔着亿万光年,轻轻握住了他们的手。
风过处,花瓣轻扬。
一朵信莲随风飘起,越过山川湖海,穿过云层与电离层,最终融入星空深处。它的轨迹划出一道幽蓝光线,像是一封寄往宇宙尽头的信。
收件人写着:
> “致未来仍愿记得的人类。”
落款仍是那两个字:
> 林夜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下一章 加入书签